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,主要是为了和大家分享一些精心挑选的行业内有价值的一些新闻,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不慎涉及侵权,请于一月内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相关信息,感谢您的理解。
原文标题:5500元可买一个“壳”,高仿App花式变身怎么破
本文来源:北京商报
原文地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MVjA67xHsbS8ir2SgWk9g
监管重压之下,高仿App仍然活跃在黑产市场。1月28日,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,当前仍有软件开发团队提供高仿App制作业务,贷款类App售价不一,但无法在应用商城内上线。同时,高仿App还可以留存、备份用户数据,在遭到举报后换一个“壳”便可重新使用。高仿App屡禁不止,诈骗行为也仍在继续。法律人士对此则明确表示,买方如果利用App实施诈骗活动,卖家可能构成诈骗的共犯。
2021金融领域、贷款类APP是否仍然可以制作?
1月28日,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某网络社交平台的“小广告”注意到,不少软件开发团队宣称承接各类App制作活动,提供的部分模板样本与官方平台如出一辙。那么,金融领域、贷款类App是否仍可以制作?
通过对方留下的联系方式,记者与其取得了联系。在记者提出想要制作一个与现有贷款类App相同的App时,对方表示没有问题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产品展示链接。
链接显示,公司可开发软件包括语聊直播、微盘交易所、金融项目等多个板块。在金融项目板块中,展示案例包括“随心小贷”“代还管家”“蚂蚁金服”等3个产品名称。
仿造APP可通过二维码下载,上架困难
对于记者随意给出的一个在苹果应用商城内上线的借贷类App,该商家称可以1:1完成制作,包括源代码、界面美化等费用在内,报价为5500元,后续每月运营费为2000元,服务器续费另算。
“仿造的App可以通过二维码下载,要是想要在应用商城内上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定价。”
少数商家仍为高仿APP提供“换壳”服务
而另一同样承接贷款类App开发的商家告诉记者,1:1制作软件,最终价格由App内置功能实现的难易程度来决定,只需要提供想要的App便可以在线报价,贷款类App价格整体相差不大。对于记者提供的一款某上市公司旗下信用卡分期借款软件,对方给出的报价为2.98万元,工期20天,后续可免费维护。
同时,该商家强调称,可免费提供数据备份服务,如果后续仿造的App被举报,可为买家更换域名和服务器继续使用。
对于如何在应用商城内上架,该商家介绍称,如果是其他类型App上架,在团队开发完成后仅需要支付应用市场所需费用即可,相较于苹果应用市场,安卓应用市场所需费用、周期等均较少。“但是贷款类App是没有办法上架的,现在我们也做不了,审核限制太高,现在根本不会通过。”
记者还通过电商平台联系多家从事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的店铺,页面介绍称可定制教育、社交、货运等多个领域App。
在记者问及是否承接贷款类App的开发工作,均被告知“不做”,对于拒绝的原因,仅有一家店铺回应表示“未进行此类应用程序开发”。
对此,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表示,不同于其他类型的App,贷款类App存在大量风险,涉及非法放贷、骗取用户敏感信息、诈骗等多方面。高仿类App主要是借助被仿造平台的品牌效应,从而快速实现用户扩展,成本低、收益高,但大多是在施行违规操作。 这里吉网传媒希望大家在使用贷款类APP一定要选择官方正版的APP下载使用,避免上当受骗。
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鹏则明确表示,根据相关法律规定,针对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,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、服务器托管、网络存储、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,或者提供广告推广、支付结算等帮助的行为独立入罪,涉嫌帮助网络信息犯罪活动罪。
尤其是金融领域的高仿App,制作动机不纯,交易双方均不应该存在侥幸心理,买方如果利用App实施诈骗活动,卖家可能构成诈骗的共犯。
记者多方了解到,当前借贷类高仿App包括两种形式,一种是通过假冒App,吸引用户在App自有渠道借款,实施高利贷、套路贷;另一种则是通过激活银行卡、预交服务费等不同话术直接对用户实施诈骗。
借贷类高仿App多利用用户急需用钱的心理,降低用户心理防备,实施诈骗活动。用户通过对方提供的二维码下载借贷类App后遭遇诈骗。
一名被骗用户表示,其是在正规借贷平台遭拒后,对方假冒平台客服,称可帮助她人工通过借款审核,最终被骗8000余元。在其向平台进行反馈后,平台对其提供的下载链接进行了举报处理,但最终未能追回损失。
专家分享:“正规的线上贷款都是通过模型批量化审批的,绝对不要相信人工审核借款的说法”。
金融领域高仿App的一大风险,就是窃取个人隐私信息,进而牵扯到信息非法倒卖、实施精准诈骗等。”
金融科技领域资深专家苏筱芮指出,“用户也应该提高警惕意识,多方验证App是否正规来源,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及敏感账户信息、验证码等”。
苏筱芮表示,除了信息泄漏的风险外,高仿App最为直接的是涉及到被骗用户金融账户劫持、诱骗消费、贷款等行为,对于金融领域的竞争环境、秩序等方面带来挑战。
为了提高用户警惕,由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部门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,曾多次发文提示用户防范“山寨/高仿App”。不少平台也加强了用户提示,1月28日,360数科旗下360借条反诈实验室统计发布2020年八大电信骗局,其中便提到了“伪造借款App”。
多重打击之下,高仿App为何屡禁不止?苏筱芮认为,主要原因如下:
1、高仿App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,为牟利不惜铤而走险;
2、顶层制度尚未完善,缺乏明确的部门分工内容与相关处置细则;
3、一些被仿冒机构也缺乏有效约束手段,通常以“风险提示”为名发布通告,维权难;
4、打击力度不够,通常是发生了不良结果后再去处置。
近年来,监管为整治洗钱、跨境赌博、电信诈骗等案件,前置监管环节从支付端入手,斩断违法、涉赌资金链。”苏筱芮建议从以下四方面下手。
1、从顶层制度着手,完善高仿App等相关不法行为的认定情形,厘清各部门监管职责分工;
2、加强应用市场中的App监管,对于监管不力的应用市场App审核责任人,应对扰乱市场秩序、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担责;
3、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渠道,畅通个人、企业主体反馈流程;
4、加大司法打击,专门树立一批大案、要案典型以震慑不法分子,肃清行业风气。
吉网传媒作为长春老牌软件开发公司,坚决抵制贷款类APP的仿制,也希望老板们不要参与仿制贷款类APP的仿制和使用,在定制APP完成后及时进行软著申请,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